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——黄巢《不第后赋菊》
在中国历史上,黄巢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,既才艺出众,也雄心勃勃。他曾怀揣着金榜题名的梦想,亲自前往京城长安,参加科举考试。遗憾的是,因时代背景中门阀贵族控制了仕途,黄巢未能成功。
然而,正是这次科举的失败,让黄巢看到了唐朝官场的腐化和吏治的黑暗,也让他对李唐王朝的认知发生了深刻改变。那时,他的愤怒和失望化作了诗篇,这首《不第后赋菊》便是他心头怒火的宣泄,他的心中充满了不甘和对当权者的不信任。
展开剩余80%时光流转,黄巢终于发动了起义,推翻了李唐政权,但他的结局却极为凄凉。值得一提的是,尽管黄巢最后未能成功,但他却为中国历史除掉了一个长期威胁的“毒瘤”,因此有“敢笑黄巢不丈夫”之说。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深入了解黄巢以及他的起义,看看这个曾经掀起风云的人物,究竟为何如此特殊。
中国古代史上,不同历史时期常伴随着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公,最终演变成了各种形式的农民起义,唐朝也未能例外。公元755年至763年间,发生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,这场内乱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转衰。
从唐玄宗李隆基去世后的几年中,唐朝帝王多为昏庸无能,政治腐化、宦官专权,导致社会矛盾愈发加剧。黄巢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和成长的。
公元820年,黄巢出生于曹州冤句(今山东菏泽曹县),他的家庭世代以私盐贩卖为生。盐铁是古代暴利行业,因此家境十分优渥。黄巢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,不仅早期文才出众,还能熟练剑术、马术和箭法,堪称文武双全之人。据传,他五岁时便能吟诗作赋,少年时便怀有报国之志。
黄巢成年后,立志通过科举成为官员。然而,命运似乎并未眷顾他。尽管黄巢屡次参加科举考试,但始终未能中榜。这一挫折让他对唐朝的官场腐败和社会的不公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,他的失望最终转化为愤怒,便有了《不第后赋菊》这首诗的诞生。
失望之余,黄巢回到家乡,继承了家族产业,成为了曹县盐帮的领头人。公元874年,唐朝爆发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,山东一带更是灾难重重。庄稼几乎绝收,但唐懿宗不仅没有进行有效的赈灾,反而不断征税、用兵,让百姓苦不堪言。
此时,濮阳的私盐商人王仙芝聚集了大量民众,发动起义,反抗唐朝统治。黄巢在得知消息后,决定起义响应,与家人共同带领数千人反抗腐败的政权。起义队伍逐渐壮大,数月间,黄巢的起义军人数便迅速增加至数万人。经过几年的拼搏,他们成功占领了大片土地,起义风头一时无两。
然而,王仙芝在起义军声势正盛时,却做出了与唐朝谈判的决定,最终在长官宋威的暗算下败北身亡。王仙芝的死亡使得黄巢成为起义的唯一领袖,他自号“冲天大将军”,继续向北推进,最终在880年攻占了洛阳、突破潼关,成功进入长安,建立了“大齐”政权。
尽管黄巢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就,但他的政权并未能长久。由于黄巢未能赢得民心,且未能获得朝中贵族的支持,最终在各种压力下,他的“大齐”政权崩溃,黄巢被各路藩镇联合攻破,最终在战败中自杀,结束了这段传奇。
为何黄巢未能赢得民心,成为他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?这要归结于当时的“小农思想”。虽然黄巢的队伍主要由贫苦的农民组成,理应理解百姓的疾苦,但实际上,他们在占领政权后,对民众的压迫却更加严重。黄巢曾试图禁止掳掠,但由于军队纪律松散,百姓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。正如《旧唐书》所记载:“贼既乏食,啖人为储,军士四出,则盐尸而从。”
不仅是百姓,连当时的门阀家族也对黄巢恨之入骨。自古中国有“士农工商”的阶层划分,门阀世家对黄巢出身商贾的身份颇有微词,而黄巢自己又深受科举不第的打击,因此他在执政后便不屑于依赖这些门阀家族,甚至大肆打压他们。短短几年内,众多门阀家族覆灭,家族的荣光和谱系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。
没有民心支持,又没有强大氏族的支撑,黄巢的政权自然难以持久。最终,在883年,黄巢在退出长安后被李克用的主力击败,迎来了他的悲惨结局。
尽管历史对黄巢的评价普遍较低,甚至有不少将他描绘成残暴、暴力的形象,但黄巢却为中国历史进程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。他提出的“均平”思想,虽然未能在当时实现,但却为后来的历史发展铺垫了思想基础。而黄巢推翻门阀世家,打破了长达六百年的门阀垄断,清除了统治中国近600年的“毒瘤”。
这种历史转变为后来的科举制度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,让更多有才华的寒门子弟得以进入官场,发挥自己的才能。在此后的北宋,科举制度得以完全贯彻,许多有志之士崭露头角,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。
黄巢的起义,虽然未能最终成功,但他的暴力革命打破了自魏晋以来的“门阀家族”垄断,推动了社会向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。无论如何,黄巢的历史地位,无论如何都不容忽视。
你对黄巢的看法如何呢?
发布于:天津市